中国篮球的青少年培养体系,近年来经历了一场重要的变革。曾经备受争议的U系列比赛体测计入总成绩的规则,终于被废除了。这项改革,标志着U系列比赛回归了竞技体育的纯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争议和潜在的暗箱操作。
往昔,一年一度的全国U系列比赛,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青少年篮球赛事,其目标是为中国篮球发掘和培养后备人才。然而,比赛前的体测环节,却始终蒙着一层阴影。 这项体测,内容涵盖17折、双摇跳绳、Yoyo跑等高难度项目,其成绩直接计入总成绩,这使得许多年轻球员,甚至包括一些天赋异禀的球员,都因体测而痛失良机。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莫过于前年U17女篮比赛中,山东女青中锋张子宇因放弃体测,最终导致球队尽管决赛大胜浙江,却因总成绩落后屈居亚军。这一结果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公众对体测的合理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CBA联赛中,李晓旭、张兆旭等球员因体测受伤的案例,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体测风险的担忧。 即使是四年一届的全运会,体测也仅仅作为参赛资格的筛选标准,而不会影响最终的成绩排名。 这与U系列比赛的规则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了U系列体测规则的不合理性。
而CBA联赛的体测,虽然饱受争议,却也发挥了其独特的“过滤”作用。例如,上赛季被四川队选中的杨政,就因体测未达标而被淘汰,避免了CBA联赛成为外界的笑柄。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体测在保证球员身体素质方面的意义。
展开全文
如今,U系列比赛的规则全面修订,取消了原有的AB组规则、全场紧逼等附加规则,全面采用FIBA规则。体能测试和技术测试虽然保留,但却不再计入总成绩,具体处理办法将由篮协另行通知。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比赛的焦点将重新回归到球员在赛场上的表现,而非体测成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体测失去了其重要性。 体能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基石,是保证球员能够在比赛中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的关键因素。 只是,体能的提升,最终还是要依靠球员自身的努力和自律。 与其强制性地将体测成绩纳入比赛考核,不如引导球员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毕竟,真正的竞技体育,拼的是综合实力,而非单一的体测成绩。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