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单维化】
青少年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的过程,更是培养人的过程。目标的多元化是基本的方向和原则。然而,在中国的体育领域,长期的“金牌至上’“唯成绩论”等观念曲解了体育精神,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当前,无论是体校还是中、小学,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仍然是“运动成绩,‘金牌至上”,把青少年运动员当作获胜和获取“政绩”的工具,背离了竞技体育的多元价值,并将运动训练之外的文化素质、社会发展、人格培养等教育活动搁置一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全面成长。
反观美国,社会对运动员群体及运动经历却有更积极的认识。一方面,他们把运动当作人生重要经历之一。特别是美国的精英阶层,从政治家、将军、企业领袖到媒体大腕、大学教授,运动健将比比皆是。
【训练内容“过早专项化”】
在国内,出于早出、快出成绩的考虑,许多教练员过早对运动员进行专项化训练,具体表现在:球类项目中,运动员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球场上;在田径和游泳项目中,运动员在很小年龄时就细分到某个特定小项上;在体操、跳水等表现难美性项目中,许多运动员从4 -5岁就开始了严格的专项训练。
诚然,过早专项化可以使儿童青少年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快速提高,但与此同时,过早专项化也会过早耗尽运动员的发展潜能:一方面,过早的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基本运动技能、基本运动素质等得不到全面发展,影响未来新技术、难度技术的学习和把握;另一方面,过早的专项化还可以造成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伤病,直接影响到训练和比赛。
【训练负荷过大】
循序渐进,留有余地,是青少年阶段对训练负荷的总体要求。盲目追求负荷的累积效应,冲击负荷极限,特别是过分强调负荷强度,尽管可以带来成绩的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也会给青少年运动员带来极大危害,伤病是最大隐患。
基于现有的证据,在早期阶段,年轻运动员进行多项运动,而不是集中在一项单一的运动,似乎是更有利的,这可能会潜在地减少过度使用性损伤。此外,在他们仍在成长的阶段,足够的恢复期,需要被编制进为年轻运动员制定的训练方案中。避免与运动损伤应该是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重点之一,因为过去的研究显示,早期伤病史对于后续的损伤具有预示性作用。
预防性训练,如抗阻力训练,可作为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组合的一部分。纳入预防性训练可能会潜在减少运动损伤的数量,同时进一步最大限度地提高年轻运动员的未来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