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的布基采用防水弹力布,胶水为医用亚克力胶,胶面呈波纹状不完全覆盖在布基上。厚度与透气性均类似于人体的皮肤,可用来减轻水肿、改善循环、支持、训练、放松软组织、减少发炎反应、降低疼痛。
已有研究表明, 肌内效贴布对改善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本体感觉机能以及受损关节的活动范围是有效的,对预防和改善运动性疲劳具有积极效应。
肌内效贴布的主要作用
肌内效贴布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被作为改善人体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手段。
主要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运动损伤而造成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也被用于提高运动员肌肉功能和改善肌肉疲劳。
1. 改善肌肉:肌内效贴布在不同的贴扎方向下对皮肤和筋膜会产生不同方向的作用力,自肌肉的起点向止点贴扎时,作用在皮肤的拉力和肌肉收缩方向相同,可产生促进肌肉收缩的效果;
反之,由肌肉的止点向起点贴扎时,则会产生相反的拉力,而达到预防肌肉挛缩、促进伸展的效果。增加肌力还可能是因为有弹性的贴布对皮肤的感觉输入引起神经反射,从而在肌肉进行最大力收缩时能募集更多的运动单元。
2. 缓解疼痛:肌内效贴布本身具有伸缩性,贴在皮肤上当肌肉活动时,皮肤与肌肉同时被刺激,同时也增加了皮肤与肌肉的间隙,直接减轻了皮下痛觉感受器的刺激。
3. 改善关节活动度: 在贴扎 肌内效贴布的情况下主动活动,贴扎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放松了紧张的肌肉,增加了被贴者的感觉输入,减轻了疼痛和心理上的恐惧, 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
4. 矫正姿态:通过减轻异常肌张力,重新调整关节,帮助筋膜和肌肉功能重建,达到筋膜和力学纠正效果;
5. 增强本体感觉:肌内效贴布通过对皮肤的压力和拉力刺激皮肤机械感受器,从而增强关节的位置觉和运动觉,加强本体感觉输入,达到调控神经和骨骼肌活动的目的。
肌内效贴布的贴扎技术
贴扎技术是指按一定技术要求,将 肌内效贴布贴扎到人体皮肤表面,并借其弹性回缩而发挥功效的一种医学治疗技术。
肌贴的作用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肌内效贴布的贴扎技术,在贴扎时要充分考虑贴扎位置、 肢体摆位、贴布剪切形状、贴布起始点(也称为锚点)、贴布拉伸程度,以及采用单层还是多层贴扎等因素。
不同组合的贴扎技术以及采用的形状不同,其作用功效上的侧重点上也不一样。
根据贴扎目的及贴扎位置的解剖特点的不同, 肌内效贴布有多种剪裁方法。常用的贴扎形状有“I”形、“Y”形、“X”形、“O”形、“爪” 形、“灯笼”形、“复合型”形5种,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随意裁剪,不同形状的贴扎则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前几种形状剪裁方法简单,但“爪” 形、“灯笼”形、“复合型”形就要有难度一些,剪裁不够细心,贴扎之后两边会脱离皮肤,跑动过程中会十分不舒服。在贴扎时还要非常小心,否则 肌内效贴布的作用适得其反,非但没有帮助被贴者,反而成为累赘。
使用方法
预防运动损伤是 肌内效贴布非常重要的一项用途。 肌内效贴布的粘贴方法非常多,就算同一部位,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所用的贴法也不一样。本期为大家介绍几个针对跑者的实用贴法:
膝盖
前侧髌骨韧带稳定:
a. 仰卧屈腿,膝关节小于90度
b. 起始端粘贴于膝盖下侧
c. 肌内效贴布中间部位略施加拉力,纵向粘贴快过髌骨
d. 止点粘贴于髌骨上侧
两侧副韧带稳定:
a. 肌内效贴布长度上下各跨越膝盖5厘米
b. 腿稍微分开,贴布的一端贴在膝盖的下外侧,由中间撕开 肌内效贴布后的贴纸
c. 仰卧屈腿,贴布略微施加拉力
d. 一条贴在膝盖外侧,一条贴在膝盖内侧
髂胫束
a. 屈腿90度,侧卧双腿并拢
b. 将 肌内效贴布裁剪成Y字型
c. 将Y字贴倒过来,胶布的中间部位略微向下施加拉力
d. 将2-3条Y字贴依次粘贴在大腿外侧
小腿
a. 俯卧,伸直脚背
b. 将 肌内效贴布一端粘贴在足跟处
c. 将 肌内效贴布另一端粘贴在腘窝下端5厘米处
d. 勾起脚背,将 肌内效贴布中间部位粘贴在小腿上
脚踝
a. 仰卧,伸直脚背,将 肌内效贴布裁剪成手指宽度
b. 将 肌内效贴布一端粘贴在外踝上端,另一端粘贴在外踝下侧
c. 两条 肌内效贴布成人字型粘贴在脚踝外侧
大腿前侧
a. 屈腿仰卧,小腿向下垂,膝关节成90度
b. 将 肌内效贴布的下端裁剪成Y字小分岔
c. 将Y字贴倒过来,起始端在大腿正面根部
d. 将Y字贴的两个分叉包绕于髌骨外侧
e. 止端闭合粘贴在髌骨下侧
足底
a. 伸直脚背,屈脚掌
b. 将 肌内效贴布起始于足跟处,略施加拉力纵向贯穿粘贴在整个脚掌
c. 将一条 肌内效贴布粘贴在前脚掌
d. 两条 肌内效贴布呈斜向交叉
⚠ 注意在开始端和结束端都不要施加拉力,这样会影响胶布的牢固度。
另外,要将 肌内效贴布的两端剪成圆弧形,这样的话 肌内效贴布不容易卷起来。
注:文章来源于“肌内效贴技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即可参与秒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