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加州的隔壁老王
長年以來,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直是社會大眾避之唯恐不及的話題之一,因為沒有人確切知道,一旦坦承自己有心理健康疑慮之後,將會為人生和職場帶來掀起什麼等級的波瀾。尤其是當你以為人生不會比說出來之前更糟了,外界的過度反應會讓你覺得,有些事不如絕口不提,畢竟社會性死亡跟心死有時候沒什麼差別。
對於心理健康的不理解、誤解和恐懼,讓人們不願針對這個議題進行更深度的溝通,在成王敗寇的職業運動領域更是這樣。承認自己有心理健康等於直接暴露自己的弱點給對手,就是弱者的表現。
2015年,被當時媒體污名化的Royce White曾經發了一封公開信,沉痛呼籲NBA當局及球員工會應該重視球員們的心理健康,當時許多休士頓火箭隊的職員,私下曾向White表示他的論調是正確的,但因為White沒有打出全明星的成績為自己背書,這讓他的倡議失去了力量和應有的關注,這封關心球員與大眾心理健康的公開信,就這樣被已讀不回,跟著Royce White的NBA生涯一樣驟然畫下休止符。
直到2018年2月,球星DeMar DeRozan首次針對此議題發聲,在推特上公開坦承自己在父親身體出狀況、與未婚妻分手及球場表現……等種種壓力之下,被憂鬱症擊垮了,這則震撼彈才真正喚起更多人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
無獨有偶,就在DeMar DeRozan揭露自身有心理健康疑慮之後,該年三月Kevin Love也在《The Players’ Tribune》上撰文,坦承2017年11月5日,當時仍效力於克利夫蘭騎士隊的他,在出戰亞特蘭大老鷹隊的比賽當中恐慌症首次發作。
「戰績壓力和家務事,壓得我喘不過氣。」
從跳球開始,Kevin Love就知道今天自己非常不對勁,不僅呼吸不順暢,就連暫停時教練在交代戰術,他都完全聽不進去,彷彿置身在黑洞之中,周圍觀眾的吶喊、隊友的打氣、教練的耳提面命都在幾萬光年之外,唯一伴隨在他身邊的只有恐慌而已,那天晚上他只留下出賽18分鐘,投6中1,4分4犯規的成績。
賽後球團人員陪他到當地的診所進行檢查,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至少數據報告看起來是這樣——他看起來跟一般正常人沒有什麼兩樣,兩天後他重回球場,繳出32分16籃板3助攻2抄截1火鍋的表現,看起來上一場只是偶一為之的失常而已,但Kevin Love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些地方已經不一樣了。
成長過程中被灌輸「要像個男人一樣」的價值觀,Kevin Love從小就信奉這樣的原則,總是表現得很堅強,不只不能向別人討論自己內心的感受,當遇到困難時也得自己克服,所以從小到大他都覺得「心理健康」是別人的問題,直到自己被恐慌症迎頭痛擊。
Kevin Love表示:「在大眾眼裡,職業運動員在很多方面都被當作超人一樣。」不僅不能情緒低落,也不能輕易示弱,更不能被打敗。幸虧,DeRozan的自我揭露為職業球員的脆弱面,開啟了一扇窗——「其實我們可以不堅強。」
DeMar DeRozan的公開聲明給了Kevin Love很大的啟發,如果DeRozan能告訴大家自己所經歷過的一切,那他自己應該能做到,而且站出來把這份力量傳遞給下一個需要他的人,從很多層面來看,Kevin Love都覺得DeRozan拯救了他的人生。而Kevin Love也不吝向DeRozan表示感謝,無論是兩人在賽季中對戰或是私下碰面,Love總是會給DeRozan大大的擁抱,並告訴對方自己有多愛他。
一個人的聲音或許單薄,但當兩個人合力,就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於是NBA自2019-20賽季開始,規定所有球隊必須和心理健康單位(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學家)建立合作關係,並必須和有執照的精神科醫生合作,以提供球員們藥物治療並解決更嚴重的問題。除此之外,球隊還必須制定心理健康緊急情況的書面計劃,同時攜帶心理健康練習相關的手冊,並確保所有球員都可以免費使用Headspace正念應用程式。
2022-23球季,NBA當局新增了一項關於心理健康的最新規定,所有主場球隊都必須為客隊準備一個「健身與健康(fitness and wellness)」的房間,以用來提供客隊球員遠離媒體、教練、球迷和隊友,釐清自己的思緒,好好沉澱並和心理治療師談談自己內心的恐懼。
是Royce White、Kevin Love和DeMar DeRozan的勇氣,讓越來越多球員願意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密爾瓦基公鹿隊的王牌Giannis Antetokounmpo在受訪時表示,自己曾經因為壓力過大,在2020年時認真考慮過要放棄籃球,而在2021年尋求治療來調適球星必須承擔的壓力,今年他承諾捐出100萬美元,以提升密爾瓦基當地的心理健康服務。
2022-23球季,Andre Drummond在缺席一場比賽之後,希望人們知道他正在與心理健康問題奮戰。「尋求幫助並不可恥,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合理的,有時候情緒化是可以的。」Aaron Gordon表示,沒辦法入選明星賽的感受很難受,他透過心理治療師推薦的方式——寫日記——來克服這份痛苦。Dillon Brooks為了避免自己在季後賽情緒失控,他會試著利用正念練習,來穩定自己的脾氣。
或許從球迷或外人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似乎有點微不足道,不構成大眾過去所認知足以影響心理健康的要素,但就像Kevin Love從當年那封公開信之後,不停重申的訊息一樣:
「我們並不知道其他人經歷過什麼。」
「人們總是以為我們NBA球員只要坐擁名利、流量和人氣,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大腦跟靈魂不是這樣運作的。」
隨著資訊流通變得更加快速,也加快純粹惡意蔓延的速度,這讓所有人心理健康的那個缺口,變得越來越深不見底,所以我們渴望透過更多東西——包括工作、金錢、名聲、讚數、粉絲、暴飲暴食——去填滿這個傷口,至少在黑洞完全將我們吞噬之前,可以獲得短暫的麻痺或快樂,抑或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痊癒的可能性。
有些傷痕還有康復的可能性,但有些苦痛卻是一輩子烙印在心底且難以和解的傷疤。
球員及總管時期合計拿過9座NBA總冠軍,生涯累計無數豐功偉業,其爆發力且優雅兼具的運球姿勢被設計為NBA Logo,綽號「Logo Man」的湖人傳奇名宿Jerry West,從小就活在被父親家暴、虐待的陰影之下,長年飽受憂鬱症所困,被父親用皮帶鞭打的慘痛經歷,不僅讓Jerry West的童年缺乏愛與關懷,長期下來更讓他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
「每天晚上睡覺時,我都不想活了。」
「當其他人情緒正High,只有我一個人的心情很低落,因為我討厭我自己。」
他從來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會激怒父親,在這種戰戰兢兢的環境下長大,也養成了Jerry West過於敏感且缺乏自信的性格,直到父親打了妹妹的那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開始反抗父親,他在自己的床底下放了一把獵槍並威脅對方:「如果你不停止虐待,我就會用槍來對付你。」
隨著Jerry West成為職業球員,他的憂鬱症在賽季中得以暫時得到舒緩,因為對於失敗的恐懼成為他每個賽季的動力,但只要賽季結束,他就會沉浸在失敗之中久久無法自我,當中包括曾經在總決賽中輸給波士頓塞爾蒂克隊6次。
整個休賽季的悔恨,除了一點一滴吞噬著Jerry West,也讓家人蒙受其害,他的妻子Karen West表示,Jerry West有時候會好幾天一句話都不說,任挫折感將自己包圍,彷彿自己從出生那一刻起,便不值得任何榮耀或幸福。
隨著時代變遷,或許主流的球風有所改變,但球員之間對於心理健康的探尋並沒有不同。即將邁入生涯第16個球季的Kevin Love坦言,他不確定現在的球員是否比他剛進入聯盟那時還要快樂,雖然聯盟曾經活在「情緒恐懼症」當中,讓球員們害怕表露自己的情緒,但現在有更多的社群平台和資訊,在在左右著我們的情緒。
正因如此,Kevin Love成立了以自己為名的慈善基金會,為美國各地的學校和非營利組織免費提供「社交情感學習課程」,以幫助更多青少年學著和自己的心理健康危機共處。
相較幾年前,NBA球員在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不敢對外發聲、不願尋求協助或孤立無援的狀態,近幾年無論是NBA官方或球員工會,都積極擬定相關法規,試圖幫助更多擁有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球員們,找到最適合管理自己心理健康的方式。
今年9月,球員工會更首次舉辦心理健康高峰會,透過實際行動展現球員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球員工會主席CJ McCollum表示,最大的壓力來源並不是比賽本身,而是與球賽相關的一切——傷病為球員生涯帶來的不確定性、被交易的可能性,以及公開狀態的工作性質,都是他作為球員這個身份時無法忽視的壓力來源。
CJ McCollum以自己為例,無論是他的家族或生活圈,都沒有人擁有NBA球員等級的財富和成功,所以當他遇到相對應的問題,並沒有任何可以信任的諮詢對象,他相信這也是其他球員會面臨到的問題,
「我認為這件事很重要,當我們在比賽和生活裡累積情緒,但我們不知道怎麼與這些情緒共處。如果你是家族裡第一位百萬富翁、第一位大學生、第一位職業運動員,沒有人和你有相似經歷,他們並不完全了解你正在經歷什麼。如果他們無法理解你的問題,你又能和誰討論這些問題?」
透過這次的高峰會,CJ McCollum希望不只提高球員對心理健康議題的關注度,更期盼球員們能將這類型議題的討論度深入到自己成長的地方,未來就能有更多人能在公開場合討論相關議題,解決更多人的心理健康需求。
「從大眾、球員到名人,越來越多人在討論我們過去沒意識到的問題,我認為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將這些事情講出來是件好事,這不只讓大家意識這種狀況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尋求幫助和獲得幫助一點都不丟臉而且是有必要的。」
1992年,前美國總統卡特夫人感嘆心理健康普遍不被重視,特別提出「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的概念,希望打破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迷思並促進心理健康,爾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每年的10月10日訂為世界心理健康日。
心理健康不只存在職業運動員身上,也平等且殘酷得困擾著日常生活中的你我,根據美國疾管署的數據,每25名美國人當中,就有1位曾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每5人就有1人曾經歷心理健康問題,每5位孩童就有1位在人生某個階段,承受影響日常生活的精神疾病。
而台灣最新的精神疾病盛行率研究(統計期間:1990~2010)發現,台灣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上升至2010年的23.8%,也就是幾乎每4人就有1人不快樂。當中「常見精神疾病」指的是包括思覺失調症、妄想症、躁鬱症在內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當中憂鬱症在這20年間比率倍增。
期盼在即將到來的雙十連假,也就是世界心理健康日,你能真正讓自己的身心靈好好喘口氣,同時持續關心自己和身邊所有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哪怕只是單純的傾聽、陪伴,都能陪對方走出一段不短的黑暗。
本文經北加州的隔壁老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進入傷心名單,歸期未定 —— 談NBA球員的心理健康
更多北加州的隔壁老王在運動視界的文章 那段沉潛,使他蛻變成更好的教練:Mike Brown 叫拎總仔出來灌,今晚我把你灌碎——Darvin Ham 無解的羅生門之謎——談Bogdan Bogdanovic的離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王祖鵬